English

带你认识奇人蒋勋

1998-06-03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今年四月,蒋勋随台湾作家团来京。与同行的刘墉、张晓风相比,蒋勋在内地算不上“著名”:此行之前,只有些圈内人知道他是来自台湾的全才——一个在诗、书、画和小说、散文创作,电影研究与文化批评诸方面纵横驰骋的奇人。

但此行对蒋勋却是一次转机。一方面,蒋勋这次来京主要是敲定文集在内地的出版事宜,内地读者很快就可以读到他的作品;另一方面,蒋勋在京的两场演讲已使他声誉鹊起:8日晚于北大的一场听者云集、群情亢奋;10日下午于三联韬奋的一场同样反响不俗。蒋勋以他高热度的生命力感染着每一名听众——你很难相信他已有五十一岁并且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一直在从事一场“角斗”。

职业生涯:二十年进行一场“角斗”

蒋勋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,1972年入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研究,返台后主编雄师美术丛刊,先后任教于文化、辅仁大学,现任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。作为研究者,蒋勋在台出版有《徐悲鸿研究》、《齐白石研究》、《李可染导览手册》等多部论述;作为创作者,蒋勋则出版有诗集《少年中国》、《多情应笑我》、《祝福》……,散文集《萍水相逢》、《大度·山》、《今宵酒醒何处》……,小说《传说》、《因为孤独的缘故》,以及《欢喜赞叹》、《新中产阶级》、《愿·百合·再生·樱桃》等多种札记、画册(卡)和笔记书。

二十年集教研/创作于一身,蒋勋体会个中滋味恰似一场角斗:感性和理性交替将对方“扳倒”。面对画布,感性扳倒理性避免堕入枯燥;面对学生,理性扳倒感性避免滑入滥情。蒋勋自认这是一种幸运:双重角色成就一种“碰”——好像王国维“碰”李后主,张爱玲、王蒙“碰”《红楼梦》,以创作者的心灵碰作品,一碰即是一次“点活”。

读书体验:我也想对着什么东西开上五枪

无论创作还是教研,蒋勋都与书结下不解之缘。在个人的读书体验中,有什么令蒋勋特别心动?——“陈映真老师带我读英文版卡缪的《异乡人》”。

那时蒋勋正是默尔索的年纪,“耽读卡缪的《异乡人》,耽读波德莱尔的《恶之华》”,“肉体的苦闷和近似宗教的心灵的沉静,好像永不休止,成为日复一日的折磨与狂喜的来源”。相仿的年龄和心理境遇,无疑是让蒋勋对默尔索的遭际感同身受的重要原因,“我也有这样的时候:想对着什么东西开上五枪”。

是卡谬救了蒋勋,“看到《异乡人》后我解脱了,因为默尔索干了我要干的事”。蒋勋由此认为文学/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宗教:梵高之所以激起我们如此强烈的同情正是因为“我们都有疯的可能和伤害自己的冲动”——而梵高割下了他的耳朵,救赎了我们自己的精神病。循此思路蒋勋获得了一种“美学的心情”:翻开报纸的社会版,蒋勋感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的《罪与罚》隐现于每一则新闻事件,“所有的人在替我犯罪”;而这种犯罪是“另一种救赎”。

文化记忆:和苏东坡在街头打了个照面

在京的两场讲演,蒋勋都以苏东坡《寒食帖》为题——它涵容了蒋勋萦回已久的“文化记忆”。这是一种能活起来的记忆:“苏东坡对我不是一个已经死去的古人,我随时会在街头和他打个照面;小学五年级时我为希腊神话激动不已,长大后来到雅典似乎什么也没有———可当我走在街上,感觉神就在我身边”。

其中有很多没法解释的东西。蒋勋举了三个故事:一个关于罗兰·巴特,他对自己从没见过的母亲五岁时的照片感到特别眼熟;第二个关于一位德国人,他为寻找北靖王故迹来到中国,在一无所获之后顿悟他要找的一切还是在他德文版的《红楼梦》里;最后一个关于蒋勋自己,他初摸法语第二个月就开始读原版《恶之华》,“我竟然读了下去——因为对这个生命,我好熟悉”。

文化记忆的神秘性或可追溯到一种“文化的族群”,其中的个体能够“在极其遥远的时空互动”。人们通常习惯于以性别、民族或种族作划分标尺;而蒋勋以为,文化才是更本质、更聪明的视角。

未来打算:穿上仔裤去巴黎画画

五十一岁的蒋勋看起来十分年轻,秘诀也许就是他一以贯之的“任性”。读书时蒋勋三次“转业”,从戏剧到历史再到艺术史,只为“寻求内心的平衡”。教书时蒋勋又双向沟通:一面把街市上的老艺人请进大学;一面把教室里的大学生带去民间。蒋勋很爱一句古语:“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”。

“赤子”的任性其实是种坚守: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都不能屏蔽真正的智慧——永远要回到“人”的原点。只有从这个角度才会理解蒋勋为什么要在今年作出辞职决定:二十多年的角斗之后,这天身为系主任的蒋勋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多年没穿过仔裤。他开始怀念那些穿着仔裤躺在草地上、就着阳光读诗的日子;怀念那“最初看一幅画时的感动”。

二十六年前,蒋勋的法国导师对他说:“作创作者!你千辛万苦来巴黎不是为一个学位”,当时没钱租画室的蒋勋将这话化成一个梦装在心里;二十六年后,蒋勋终于辞职到巴黎租起一间画室,“完成我二十五岁没有完成的梦”。有些庸人,还没有年轻过就老了;另有些“奇人”,仗着青春的“贪美”,轻松跃过了年龄的宿命——

——蒋勋就在其中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